英式下午茶大抵是一直給人以優雅、紳士印象的英國人,保持得最好的傳統了。 飲茶時要潤飲;品點心時則慢嘗;交談要輕聲細語;言行舉止要優雅從容。如今的下午茶禮儀雖已簡化許多,自家享用更是以舒適、輕鬆為主,但是營造點小氣氛,把玩點小情趣,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少英國人就算一個人,也要享用全套的下午茶茶點,像是一種固執的浪漫,無論如何也不敷衍自己。 而今英國人每天消費的茶量仍然可達 1.65 億杯!這下午茶究竟是有什麼樣的魔力讓英國人如此著迷? 茶葉小史 英國人對茶的痴迷,早在 17 世紀中期就開始了,當時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支配了進口到英國的茶葉,所以那時享用茶葉對英國人來說是極其方便的。 再者由於當時英國正和西班牙、法國打仗,所以沒辦法進口到地中海的咖啡,於是歐洲其他國家都在享用咖啡時,只有英國人在享用茶。 下午茶的來源 說起下午茶的起源,則要感謝一位「飢腸轆轆」的女伯爵。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840 年,那時的英國貴族女性不用外出工作,每天吃過豐盛的早餐、簡單的午餐,就等著吃晚上八點左右才開始的晚餐。 而從午餐到晚餐間有這麼一大段的空檔,漫長難熬,還伴隨著飢腸轆轆,如何是好? 這位叫安娜・拉塞爾的貝德福德公爵夫人想到一個辦法,她叫女僕準備少許茶點,配上一壺香氣十足的紅茶,吃著點心喝著茶,午後時光便輕鬆消磨過去。 後來安娜覺得一人品茶也甚是寂寞,便邀閨中好友一起,沒想到此舉竟在貴族名媛圈中傳開,引領起一種風尚。 後來這位公爵夫人的好友維多利亞女王,通過她的白金漢宮茶會將下午茶正式化,就這樣,最早的「維多利亞下午茶」誕生了。 下午茶的茶具與禮儀 正宗的下午茶飲用時間是下午四點左右,無論男士還是女士都需要正裝出席,男士需著裝燕尾服,女士則是洋裝和禮帽,而家庭式的下午茶茶會則通常都需要女主人親自為賓客服務,以示尊重。 在英國傳統下午茶裡,家中裝修最好、最高檔的房間就被當作茶室來招待賓客,而上等的茶與精緻的點心則必須用上好的瓷器和銀器來裝盛,二者皆為高貴的象徵,還有種說法是認為銀質茶具透著英國人對陽光的渴望。 一套完整的下午茶茶具由瓷器茶壺、杯具、茶匙(需與茶杯呈45度角)、濾匙(用來過濾茶渣)糖罐、奶盅瓶、三層點心盤、七英寸個人點心盤、茶刀(塗奶油及果醬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水果盤、切檸檬器、餐巾、保溫罩以及木製拖盤(端茶品用)等各種器具所組成。 不過,如今的下午茶用具已簡化不少,很多繁瑣的步驟與禮節也被減去,但是茶的正確沖泡方式、茶具的擺設、三層鹹甜搭配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下午茶必不可少的傳統,而被保留下來。 下午茶的品法 正統的下午茶向來遵循先鹹後甜、先清爽後厚重的原則。 至於茶葉,一般使用的茶是有著「紅茶中的香檳」之稱的大吉嶺(Darjeeling Tea),或者芳香四溢的伯爵茶(Earl Grey Tea),但如今隨著下午茶的改良,也有用花果茶來替代的。 Cream Tea? Low Tea? High Tea?傻傻分不清楚? Cream Tea(奶油茶)其實就是簡易版的下午茶,只有司康、凝脂奶油(Clotted Cream)、果醬,當然還要有一壺茶。 而 Low Tea(低茶)或者 Afternoon Tea則就是前面諸多撰述的下午茶了。 High Tea(高茶)也被稱為 Meal Tea(餐茶),一般不只有茶和點心,也包括肉餡餅、蔬菜和麵包,更接近一頓豐盛的晚餐。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工人為了省下下午茶的錢,就將二者合二為一。而且那時工人都是坐在較硬的高椅和高桌上吃這頓下午茶,比不上貴族們使用的低矮柔軟的沙發和精緻茶几,所以與貴族的 Low Tea 相對應的,這一餐又被叫作 High Tea。 如今在英國有些地方稱晩餐為「Tea」(茶)而不是「Dinner」(晚餐),也正是沿用此習俗。 而如今的英式下午茶,不再拘泥於點心的品種與樣式,或是特定的器具,它更像是一種「慢下來」的精神,提醒我們,再忙碌,有時也該停下腳步,享受一段與茶點相伴的時光。 原文作者:金夢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鹹酥雞(英語:Taiwanese fried chicken),或稱鹽酥雞,是常見的臺灣小吃之一。主要成分是雞肉 。鹽酥雞在台灣各地都有號稱是發源的老店,表示這種以雞肉塊沾粉油炸的小吃其實是多方源起的概念,有些人會稱鹹酥雞發明者是1975年臺北市西門町的「台灣第一家塩酥雞」,但事實上那只是一間調味粉批發商的名稱而已,以時間點來看更早創業的鹽酥雞攤位大有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