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超自然生物(沒錯,說的就是它–> ????)‍,通過飲用人類或其它生物的血液令自身長久生存下去。血液,聽上去就不是一道友善的美食,你試想想血的味道,例如刷牙過於用力後突然瀰漫在口腔中的鐵鏽味。這麼看來,吃血的生物,實在稱不上是「善類」呀。 可以把血液做成美食,中國人太擅長了。血液噴湧而出向鐵盆湧去,熱騰騰的血慢慢凝固成一塊有彈性的固體。血漿中的血凝因子發揮作用,形成不可溶的纖維蛋白,擁有血腥又冷腥的氣質,口感上又充滿了滑爽和柔軟。 美味不過一塊動物血。 血作為食材出現在中國人餐桌上的歷史很長,尤其是醫藥相關的文獻中記載較多。但在過去生產難,保存也難,更多存在於以某種像祭祀這樣的特殊場合。 常聽聞,吃血補血,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動物血液中豐富的血紅鐵素易於人體吸收,蛋白質含量也不輸肉類,以及含有各種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銅、鋅、鈣、鐵,而被稱為「液體肉」。 在中醫上來說,動物的血都是有一定療效的,並且不同動物的血液有些不同的效果。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不同動物血的功效是什麼。 豬血 民間流傳吃豬血可以生血,豬血可以對治療腹脹、貧血、宮頸糜爛、哮喘有一些效果。在科學的角度來說,豬血中含有的脂肪含量比較低,並且礦物質含量很高。因此十分適合老年人和小孩子食用。而患有佝僂病,缺鐵性貧血的人也可以適當地多食豬血。 羊血 羊血具有補血化瘀的功效,一般用作治療各種內傷出血和外傷出血的藥膳。可以用作婦女產後體虛血虛、胎衣不下等症狀的治療。還可以緩解野菜中毒,不過此時需得生飲羊血。 鴨血 鴨血可以補血和清熱解毒。可以用於緩解中風暈眩、白痢、女性生理期潮熱等症狀。還可以用於解金、銀、汞等重金屬和砒霜、鴉片等毒品的毒性。 除此以外,血還有一個很奇妙的地方,無論鴨血、豬血、牛血還是羊血,它本身的味道並不強烈,翻炒、油烹、佐湯,可以隨你所想變幻出各種味道。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吃動物血。 經典鴨血 一碗鴨血粉絲湯,風靡全國,鴨血,成為湯裡最豔的一抹顏色。鴨血既軟糯又富有彈性,融合了湯底的鹹鮮,配著爽滑的粉絲一起入肚,再緊接著喝口湯,清、鮮、香,每塊鴨血都是充滿了精、氣、神。 重慶的花椒辣椒鑄就了清澈透亮的紅油,鴨血和青筍、豆芽、午餐肉,毛肚、紅薯粉……一起煮了一鍋毛血旺。 在中國西南地區,動物血一般叫做血旺。 都說一碗好吃的毛血旺,鴨血才是靈魂。好像不屬於葷類,但又不甘心做素菜,於是結合清脆的筍、豆芽,又跟午餐肉打輔助,跟毛肚拼口感。 吃一塊鴨血,總能感受到各種食材的優勢,味淡的鴨血吸飽了紅油湯,充分融入了鮮香麻辣,妙啊。 第一次看見不是長方形切片的鮮鴨血端上桌,血淋淋呀。涮火鍋的時候才意識到鮮鴨血比熟鴨血更好吃。 一盤鮮鴨血,一刀一刀劃成小格狀,用勺子輕舀,慢慢倒入火鍋中,等一刻鐘就可以撈出鍋了。 出鍋的鮮鴨血煉獄般重生,是熟悉的顏色了,口感卻大不一樣,這難道不是麻辣口味的果凍?全是火鍋的牛油濃香。 若是在湖南永州,吃血鴨,最好配冰啤酒。 先炒鴨肉,燉熟了最後就是倒入調好的鮮鴨血覆蓋在鴨肉上繼續快速翻炒,咸鮮恰到好處。 調血是非常關鍵步驟,宰殺中就接住鴨血,並用筷子不停的往一個方向攪拌,鴨子的熱血滴到浸泡的糯米里面攪拌,待鴨血凝固蒸熟了切塊,下鍋油炸後和爆炒後的鴨肉放入乾鍋,成為一道血鴨粑,吃起來相當過癮。 家常豬血 說吃豬血,東北血腸算是鼎鼎有名的主菜了,灌血於腸,亦煮鍋內。軟嫩的豬血、彈韌的腸衣,直接伴著調料吃,還能與五花肉加酸菜燉煮,做成過年的硬菜酸菜白肉火鍋。 熱氣騰騰的燉鍋裡,其樂融融的桌邊人。 要說黑暗料理,以豬血、豬肉、豆腐為原料做的豬血丸子是不是可以算一個,因為它真的顏值很黑暗。 豬血丸子又稱作血粑,這道邵陽的傳統名菜,可謂是非常講究,豬血要的是活豬剛宰殺的未凝鮮血,豆腐首選當地最嫩滑的,豬肉得是肥瘦適中的五花肉。 用紗布濾乾豆腐中的水分,碎後拌入豬血、肉丁調味,捏成饅頭大小,晾曬數天以火烘烤,更有甚者用穀殼、花生殼、橘子皮作為燃料熏烤,香氣更獨一無二。 漆黑鋥亮的大丸子,蒸熟了切片直接吃,或跟蔥蒜、辣椒爆炒,燙火鍋也是不錯的選擇。 福建的一碗豬血撈化,說撈化,說的是興化米粉,可入湯,可翻炒。一碗米粉往高湯裡燙熟,配上各種內臟,海鮮,越撈湯越鮮。 台灣傳承了大陸南方地區的食補的觀念,尚未凝固的豬血加入浸泡好的糯米中攪拌蒸熟,切成黑黢黢的條糕,名為豬血糕。 這樣的小吃風行街頭,蘸辣醬,撒上厚重的花生粉,用兩根竹籤挑著吃,軟糯的口感,恐怕是讓臭豆腐都辭尊居卑了起來。 廣東人的菜單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豬紅湯平價又好吃,小小的檔口人總是絡繹不絕。豬紅也就是豬血,嶺南人愛飲湯,新鮮的豬紅與豆芽或者韭菜一起熬煮,再撒上白胡椒粉方便出味。 濃濃的胡椒味和豬血的滑嫩,清澈又不失味道,連湯帶料一勺端起來就當街吃上了。 臥虎藏龍的雲南,也是個吃血高手!豬血可以和辣椒一起拌米飯,香料世界讓豬血飯掃光。還有讓外地人望而卻步的「豬血白旺」,這道菜,豬血放鹽攪拌,加生蒜、辣椒、花椒、鹽、香菜、花生、蔥和炒好的豬雜,兌上涼開水,待豬血凝固,即可上桌。「白旺」所使用的也不局限於生豬血,也可以是雞血或者是牛血,可是它們都是要生的。 還有羊血、牛血、鵝血、雞血被發現為美食的新大陸。 西安人愛吃羊肉,愛喝羊湯,愛咥羊血。「咥」是陝西關中一帶的方言,意思就是吃。 一碗粉湯羊血,與鴨血湯不同,講究麻、辣、鮮、香、光、嫩,羊血鮮嫩,切成長條片狀,入口光滑不腥,熱辣逼人,再配上一塊饃饃,最後喝口辣湯,非常過癮。 再有辣子蒜羊血。羊血在高湯中煮熟盛入碗中,加上油潑辣子和蒜泥,調入鹽、醬油、醋、香菜末、蔥末便可下口了。羊油用來做炒麵,喝油茶,也是西安人一大愛好。 世界各地的人都吃動物血 我們日常吃到的,最常見的血還是豬血和鴨血。從外形上看,豬血顏色更鮮紅,切面粗糙,小孔,​​鴨血顏色較淺,更光滑,比豬血更有彈性,不易碎,吃起來更滑。 但是,「嗜血」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屬,外國人也吃,甚至有人直接喝生血(切勿模仿)。 同為亞洲的代表還有韓國的牛血解酒湯; 菲律賓的人氣美食──燉豬血(Dinuguan); 泰國的泰式豬血湯(Tom Lued Moo)和泰式辣血湯等等。 而越南人則喜歡把豬肉、豬血、蔬菜、香辛料混合進稀粥中,形成一道叫做豬血粥的食物。 歐洲人會做各種各樣的血腸,比如英國人,喜歡吃一種叫做黑布丁(Black Pudding)的血腸,是用豬血、羊血、鴨血等血液,混合油脂、肉,或者一些燕麥等灌進腸衣中做成。 Pic28 西班牙人會用雞血豆腐,和洋蔥,還有其他蔬菜混合攪拌在一起,做成一道名為Sangre encebollada的菜。 如同歐洲一樣,血腸也在墨西哥、南美洲及美國西南部一帶盛行。某些地區的墨西哥人會把塞滿豬血和蔬菜的山羊胃當作美食佳餚。在巴西,葡萄牙的傳統美食血鴨飯在當地也非常有名。在厄瓜多,一道傳統美食血馬鈴薯燉湯,便是在馬鈴薯燉湯上灑上山羊血。 但是論到最重口味的,還是把豬血做成甜品。波蘭人會把鴨血和鴨肉、香料、果乾、醋混合,燉成一種略含酸味的湯品,稱為波蘭甜血湯(Czarnina)。 在芬蘭和瑞典,人們會用牛血,混合麵粉、雞蛋、啤酒、奶油調製血煎餅,搭配果醬一起食用。 ...

相比午餐與晚餐而言,早餐的魅力在於,這一段完整的時光專屬於你。無論是與伴侶在家中同食,又或是在熙攘的早餐店,在享受食物的時刻,你方能度過一段不被打擾的獨處時光。 如何安排早餐的時光變得尤為重要,歷史長河裡那些熠熠生輝的名人,也將自己的早餐時光安排得格外完滿。 Ludwig van Beethoven – 貝多芬數咖啡豆的早餐時光 18 世紀末,咖啡還是典型的中東特產。咖啡豆歷經漫長的旅程被運至歐洲,經過研磨、焙煮,最終成為一杯熱氣騰騰的早餐飲品。 貝多芬對於早餐的咖啡要求甚高,每杯60顆咖啡豆,一粒不多一粒不少。 一杯早餐的咖啡,每天都維持同樣的濃度。持之以恆的態度與嚴苛的細節追求,或許這就是貝多芬成為世界級音樂大師的根本原因。 很難猜測他在那段細數咖啡豆的時光裡都想了些什麼或許是構思著一段樂章,或許只是放空。 Marilyn Monroe – 瑪麗蓮‧夢露雞蛋與牛奶 女演員的早餐除去填飽肚子之用,還需兼顧美容養顏之效。夢露的早餐富含蛋白質,做法簡單方便:生雞蛋加少許糖,倒入冷牛奶中,攪勻加熱即可。 配上威士忌、朗姆酒或是白蘭地,早餐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享受與休閒。看到佳人手握杯熱牛奶,站在窗邊向外遠眺,慵懶地享受著早餐時光。走在街景中的人們一定分不清這到底是電影還是生活。 Chiang Kai-shek 8 Soong May-ling – 蔣介石夫婦互相打趣的早餐時光 蔣介石對於早餐的要求同樣嚴苛。他起床後的第一杯溫水需要保證溫度在30 ℃~40℃之間,早餐的固定配搭則是一片木瓜、一份黃埔蛋與一小碟醬青瓜。 宋美齡則截然相反,鍾情於西餐的她,早餐是蔬菜沙拉搭配麵包片。對於講究中餐飲食的蔣介石與喜食西餐的宋美嶺來說,早餐是他們相互打趣的時光。 蔣介石打趣宋美齡的西芹沙拉:「你真是前世羊胎,怎麼這麼愛吃草呢?」宋美齡自然也不服輸:「你把咸筍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麼好吃呢?」 雖然是在調侃,但互相尊重各自的生活習慣,不干涉不強求。早餐無需像中餐、晚餐,必須同食相同食物。因為選擇隨性,更令早餐變得輕鬆、無負擔。 Thomas Alva Edison – 愛迪生果腹的烤蘋果派 科學發明終究不是一日而成的,許多科學家在不斷地觀察、發現與總結的過程中,總要經歷默默無名、窮困潦倒的階段。 愛迪生在年輕時同樣如此,只能通過用茶葉交換烤蘋果派來果腹,烤蘋果派不僅是他的早餐,也是他一整天的食物。 手捧著香噴噴的黃油烤蘋果派,不斷思索著那些奇妙的公式與現象,早餐成了他自省與堅定目標的清醒時刻。 Charlie Chaplin – 卓別林蜜糖小麥蛋糕 卓別林的喜劇電影和他的早餐一樣,可令人食出多般滋味。在1925年的一次採訪中,卓別林透露他早餐喜歡吃淋上蜜糖的小麥蛋糕。幽默大師的晨間生活是對自我的一種犒賞,童年曆經苦難,猶如微微澀苦的小麥蛋糕。 淋上的蜜糖,是對過去不幸與苦難的告別。我們彷彿能夠看見他坐在餐桌邊慢慢咬著蛋糕的場景,這樣的時刻定能誕生許多靈感。 Yuan Shikai – 袁世凱人參湯與光州貢麵 早餐的營養非常重要,對於注重養生的袁世凱來說,早餐是一天的起點,絲亳不能懈怠。凌晨5 時,天濛濛亮,一碗人參湯下肚,這便是袁世凱一天的正式開始。 過一個小時,鮮香可口的光州貢麵會正式喚醒他的腸胃。雞湯、雞絲,配以遠途運來的河南潢川貢麵,爽滑鮮嫩。一日之計在於晨,大費周章只為一頓好早餐。 Bruce Lee – 李小龍豐盛的營養早餐 作為功夫明星,李小龍的飲食也需要嚴格控制。新鮮牛奶提供蛋白質,燕麥穀物類補充碳水化合物,加上杏仁、榛子等堅果,再佐以葡萄乾、藍莓等水果。全方位地控制自身的營養攝入,並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協調。 李小龍對早餐的重視,是對自己與事業的負責,他的晨間生活永遠都在訓練中開啟。 Marcel Proust – ...

許多人對廣東菜的第一印象,就是廣東人甚麼都吃,連「蛇蟲鼠蟻」都能搬上桌。 鼠的話有「明星」竹鼠,蟲蟻的食用在之前的《人生一串》裡也展露風頭了。唯獨蛇這個恐怖又美味的存在,大家還了解甚少。 可能很多人談蛇色變,光是聽到名字都會起雞皮疙瘩,可是它卻可以活血祛濕、驅寒解毒、滋補養身等功效為很多食客所推崇。在廣東,吃蛇是很普遍的,廣東人吃蛇的歷史,大約已千年有餘。蛇在廣東,乃是最普通不過的一種食材,嶺南人堂而皇之地利用蛇肉來做菜,泡酒,也將蛇膽用來製藥。 傳奇蛇羹 提起蛇的食用,就離不開一道名菜──太史蛇羹。 太史蛇羹的講究之處,至今都沒有其他蛇羹敢與之媲美。蛇要用五種: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水律蛇、錦蛇,宰蛇後放到沸水中煮一下,然後拆骨切絲。 除水律蛇外,其他蛇肉加入多年陳皮、竹蔗一起煲,然後只撈起蛇肉,再放入上湯中和配料同熬。上湯是由老雞、豬瘦肉及金華火腿為主料,熬好後只留清湯使用。 配料有雞、吉品鮑魚、鳘肚、木耳、冬菇、冬筍、生薑、陳皮等,全都要切得細緻均勻,最後匯合未經熬湯的水律蛇絲,打上薄芡,上面灑上薄脆、菊花、檸檬葉絲。 像鮑魚和鳘肚的矜貴大家都能感受到,但太史家的蛇羹,連小小的配料都是很講究的。 菊花要用名為「鶴舞雲宵」的品種,這種菊花狀似大白菊,顏色白中透出淡紫,是食用菊中的精品。薄脆要自己炸,將面卷反复攤開擀薄再捲起,直到面皮夠薄才能下鍋炸脆。檸檬絲要用不老不嫩的葉片,撕去葉脈後,切得細入髮絲,而且即切即用。 可惜的是,經歷了動亂,太史蛇羹的製作方式已經失傳。江家後人也無法道出完整的菜譜。而太史菜在創始之時,就受到大眾的追捧,所以嘗試復刻此菜的人很多。 有毒的蛇能吃嗎? 食用蛇分為毒蛇和無毒蛇兩種。 毒蛇有眼鏡蛇、眼鏡王蛇、五步蛇、烙鐵頭、竹葉青、金環蛇、銀環蛇、蝮蛇、海蛇、蝰蛇、赤鍊蛇、粉鍊蛇和各種水蛇等。 無毒蛇有蟒蛇、王錦蛇、烏梢蛇、黑眉錦蛇、百花錦蛇、灰鼠蛇、滑鼠蛇、三索錦蛇、棕黑錦蛇、赤峰錦蛇、翠青蛇和黃脊遊蛇等。 眼鏡蛇,又名飯鏟頭,性格暴躁,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抬頭,運動量比一般的蛇大得多,因此肉質結實。而且眼鏡蛇的肉耐煮、自帶回甘,適合和清鮮的食材一起燉湯。 灰鼠蛇又名榕蛇、過樹榕,它和眼鏡蛇、金環蛇合稱三蛇,膽子是製作蛇膽川貝液的主料。肉質相對來說比較嫩滑,適合起片打火鍋。 烏梢蛇俗稱烏蛇,烏風蛇,肉質鮮美,一般可用於打邊爐或者鹽焗、干鍋均可。 滑鼠蛇,又名水律蛇。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冬眠。和榕蛇比起來,水律肉質更為結實爽口, 接近眼鏡蛇,但甜度就略微遜色,更適合和肉類、海鮮同燜。 吃蛇在廣東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人吃蛇其實已經相當長時間,先秦古籍《山海經》已有記載。許多人以為,吃蛇是廣東人的專利。其實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都吃蛇。只是廣東人吃蛇的方式更多樣,名氣更盛些罷了。 廣東吃蛇的起源離不開一家店,「蛇王滿」,由吳滿創立。吳滿一開始只是捕蛇賣蛇膽給製藥廠,隨著遺棄的蛇肉越來越多,吳滿決定變廢為寶,把蛇肉拆骨撕肉,和雞肉、火腿、瘦肉、冬菇、木耳、馬蹄等食材切絲同煮,做成羹,慢慢還演變成「三蛇羹」。還有加入果子狸成為「三蛇龍虎鬥」。 「蛇王滿」的菜式被其他大酒家所效仿,吃蛇的風氣在粵港之間也越來越盛。而前面聊過由江太史創立的「太史蛇羹」,則把蛇饌變得「高大上」,讓食家們都為之嚮往。 蛇王滿在紅火了百年的時間後,於 1999 年黯然歇業。自此之後,廣東吃蛇的光景也不復當年。不過蛇饌倒是沒有落後,如今以「榕記」為首的蛇店,除了有傳統的蛇火鍋、蛇羹,還有蛇與雞、與鵝、與羊、與鱷魚龜、與水魚、與黑松露等多種食材搭配,囊括了蒸、煮、炒、灼、燜、燒、爆、燴、燉、煲、滾、煎、炸等烹調方法。 吃蛇的方式:汕頭火鍋、湖南燒烤、香港煮羹 【汕頭】:汕頭人一年四季都喜歡吃蛇肉。汕頭人一般晚餐和宵夜才會吃蛇,蛇的吃法通常是以火鍋為主,還有燉湯,紅燒,搭配椒鹽蛇尾蛇卷當下酒菜,燜酸菜,近年來還有鹵蛇,水煮蛇肉。 推薦店鋪:同益老二 【湖南】:在湖南人的宵夜中,蛇肉是最好的燒烤食材,所以在湖南很多的燒烤攤都能看到燒烤的蛇肉,烤到金黃的蛇肉,上面還撒了一些孜然粉和辣椒粉等等,味道乾香。湖南蛇饌的大軍中,還有口味蛇、筒子骨燉蛇、椒鹽蛇、姜辣蛇等。 推薦店鋪:譚記寧鄉蛇城 【香港】:香港吃蛇的方式主要有蛇羹,由廣東的「太史蛇羹」演變而來。此外還有一些粵菜菜式,包括椒鹽蛇碌、炒蛇片、蛇柳等。 推薦店鋪:蛇王芬、蛇王林、蛇王輝 有趣的是,香港的蛇店業內約定俗稱的起名方式均是「蛇王X」,顯得統一又和諧。香港的蛇店現多為小店,主要售賣蛇羹,一人一小碗,完全可以當成小吃來食用,去旅遊的時候完全可以試試。 說了這麼多,不如來聊聊,你有沒有吃過蛇呢?喜歡嗎?都以怎樣的方式吃呢? 原文作者:吃君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對於零食的慾望,是大多數人關於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衝動之一。無論是小孩或是大人,零食都可以被稱之為我們「生命中不能抗拒之誘惑」。但同時,正如生活本身,並不是所有的零食都如同你手邊那一盒巧克力般,甜蜜絲滑而令人治愈。我們所經歷的日常,更多時候像是一種怪味零食──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一應俱全。 有關怪味零食的定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它顧名思義指那些在味道上顛覆了人們固有概念的零食,或複雜、或對立的味道會給品嚐者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適」; 其二,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相同或相通的,零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國南北地域間的差異尚且造就了南方人和北方人對於味道的不同理解,何況將這個地域範圍擴展到全世界呢?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這6款怪味零食,看看你嚐過沒有? 01 恐龍肉 這款恐龍肉只在日本大阪市的環球影城內的侏羅紀公園有售。 不要太害怕,畢竟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即使是擁有很多 1 比 1 還原的恐龍的侏羅紀公園,也沒有足量又新鮮的恐龍肉讓商家製作成肉脯乾,所以可愛的恐龍肉不過是香味濃郁的豬排肉乾。 零食的包裝上寫有「恐竜力ッ」的字樣,「力ッ」在日語裡就是炸豬排(cutlet)的意思。肉脯薄薄一片卻風味十足,表面還模擬豬排做出了麵包糠的質地。 02 猴麵包樹可樂 日本人對於汽水的定義十分廣泛,他們甚至將對芥末的執念延續到了飲料中。 起源於1876 年的彈珠汽水(Ramune)在日本飲料界一直以其獨樹一幟的包裝瓶和氣泡防噴裝置擁有一席之地,芥末汽水和咖哩汽水更是彈珠汽水中最為特殊的兩款口味。 百事可樂在過去的十多年專為日本市場相繼推出了10種以上的創意風味,包括冰黃瓜味、生薑味、紫蘇味、鹹西瓜味⋯⋯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猴麵包樹可樂。 猴麵包樹是非洲一種非常古老的植物,它的種子可被製作成紙漿和調味料。猴麵包樹可樂的口感跟果汁軟糖很像,據說還可以舒綬壓力,使人的頭腦保持清醒。 如果還不滿足於口味的獵奇,在日本,還有章魚燒味、辣椒油味、泡菜味等千奇百怪的口味的汽水等你去挑戰。 03 甘草糖 歐洲人對甘草糖(八角糖)有著謎一般的熱愛。這種通常顏色為黑色,呈菱形的糖果大致可依據口味與質感被分成四種:甜軟、鹹軟、甜硬、鹹硬。 北歐尤其是荷蘭的每家便利店都會有甘草糖的蹤跡,超市與電影院也不能「倖免」。 在叫法上,芬蘭人稱它為「samiakki」或「salmiak」,瑞典人稱之為「salmiaklakrits」,荷蘭人則還會喚作「drop」。 北歐人認為甘草有緩解腸胃不適、止咳及幫助減脂的功效,喜歡以甘草下菜,甚至在製作冰淇淋、雞尾酒、甜點的時候也會加入。 甘草糖的糖分、熱量及脂肪量比起一般糖果都要低得多,這也讓它受到了崇尚健康飲食的人們喜愛。 04 蠶蛹乾 廣東有句俗語說:「背脊朝天,人皆可食。」,其實泰國人對於食物也有著極大的冒險精神。如果你有機會到泰國的背包客聚集地考山路逛一逛夜市,就會發現他們真的好愛吃蟲子!蝎子、蚱蜢、毛蜘蛛⋯⋯甚至蟑螂,可謂來者不拒。 高蛋白的蠶蛹還被製作成便攜式的零食,在大大小小的超市與便利店均有售賣。蠶蛹乾不僅有可愛的包裝,還擁有原味、燒烤味、海苔味等多種風味,入口香酥,價格便宜。 05 吉力貝怪味豆 電影《阿甘正傳》里阿甘的母親曾和他說:「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re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比起阿甘的那一盒巧克力,我們所經歷的生活更像是《哈利・波特》裡的「Bertie Botls Every Flavor Beans」(比比多味豆),因為吃它的過程就是一場未知的冒險。 在現實生活中,吉力貝公司就有推出一款名為「Bean Boozled」的軟糖豆,目前共有20種口味,例如黑胡椒、鼻屎、泥土、耳屎、青草、臭雞蛋、肥皂這樣的奇怪味道。 吉力貝公司甚至還經常鼓勵消費者同時吃下不同口味的軟糖豆,以組合創造出新的味道。 06 馬麥醬薯片 ...

英式下午茶大抵是一直給人以優雅、紳士印象的英國人,保持得最好的傳統了。 飲茶時要潤飲;品點心時則慢嘗;交談要輕聲細語;言行舉止要優雅從容。如今的下午茶禮儀雖已簡化許多,自家享用更是以舒適、輕鬆為主,但是營造點小氣氛,把玩點小情趣,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少英國人就算一個人,也要享用全套的下午茶茶點,像是一種固執的浪漫,無論如何也不敷衍自己。 而今英國人每天消費的茶量仍然可達 1.65 億杯!這下午茶究竟是有什麼樣的魔力讓英國人如此著迷? 茶葉小史 英國人對茶的痴迷,早在 17 世紀中期就開始了,當時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支配了進口到英國的茶葉,所以那時享用茶葉對英國人來說是極其方便的。 再者由於當時英國正和西班牙、法國打仗,所以沒辦法進口到地中海的咖啡,於是歐洲其他國家都在享​​用咖啡時,只有英國人在享用茶。 下午茶的來源 說起下午茶的起源,則要感謝一位「飢腸轆轆」的女伯爵。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840 年,那時的英國貴族女性不用外出工作,每天吃過豐盛的早餐、簡單的午餐,就等著吃晚上八點左右才開始的晚餐。 而從午餐到晚餐間有這麼一大段的空檔,漫長難熬,還伴隨著飢腸轆轆,如何是好? 這位叫安娜・拉塞爾的貝德福德公爵夫人想到一個辦法,她叫女僕準備少許茶點,配上一壺香氣十足的紅茶,吃著點心喝著茶,午後時光便輕鬆消磨過去。 後來安娜覺得一人品茶也甚是寂寞,便邀閨中好友一起,沒想到此舉竟在貴族名媛圈中傳開,引領起一種風尚。 後來這位公爵夫人的好友維多利亞女王,通過她的白金漢宮茶會將下午茶正式化,就這樣,最早的「維多利亞下午茶」誕生了。 下午茶的茶具與禮儀 正宗的下午茶飲用時間是下午四點左右,無論男士還是女士都需要正裝出席,男士需著裝燕尾服,女士則是洋裝和禮帽,而家庭式的下午茶茶會則通常都需要女主人親自為賓客服務,以示尊重。 在英國傳統下午茶裡,家中裝修最好、最高檔的房間就被當作茶室來招待賓客,而上等的茶與精緻的點心則必須用上好的瓷器和銀器來裝盛,二者皆為高貴的象徵,還有種說法是認為銀質茶具透著英國人對陽光的渴望。 一套完整的下午茶茶具由瓷器茶壺、杯具、茶匙(需與茶杯呈45度角)、濾匙(用來過濾茶渣)糖罐、奶盅瓶、三層點心盤、七英寸個人點心盤、茶刀(塗奶油及果醬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水果盤、切檸檬器、餐巾、保溫罩以及木製拖盤(端茶品用)等各種器具所組成。 不過,如今的下午茶用具已簡化不少,很多繁瑣的步驟與禮節也被減去,但是茶的正確沖泡方式、茶具的擺設、三層鹹甜搭配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下午茶必不可少的傳統,而被保留下來。 下午茶的品法 正統的下午茶向來遵循先鹹後甜、先清爽後厚重的原則。 至於茶葉,一般使用的茶是有著「紅茶中的香檳」之稱的大吉嶺(Darjeeling Tea),或者芳香四溢的伯爵茶(Earl Grey Tea),但如今隨著下午茶的改良,也有用花果茶來替代的。 Cream Tea? Low Tea? High Tea?傻傻分不清楚? Cream Tea(奶油茶)其實就是簡易版的下午茶,只有司康、凝脂奶油(Clotted Cream)、果醬,當然還要有一壺茶。 而 Low Tea(低茶)或者 Afternoon Tea則就是前面諸多撰述的下午茶了。 High Tea(高茶)也被稱為 Meal Tea(餐茶),一般不只有茶和點心,也包括肉餡餅、蔬菜和麵包,更接近一頓豐盛的晚餐。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工人為了省下下午茶的錢,就將二者合二為一。而且那時工人都是坐在較硬的高椅和高桌上吃這頓下午茶,比不上貴族們使用的低矮柔軟的沙發和精緻茶几,所以與貴族的 Low Tea 相對應的,這一餐又被叫作 High Tea。 如今在英國有些地方稱晩餐為「Tea」(茶)而不是「Dinner」(晚餐),也正是沿用此習俗。 而如今的英式下午茶,不再拘泥於點心的品種與樣式,或是特定的器具,它更像是一種「慢下來」的精神,提醒我們,再忙碌,有時也該停下腳步,享受一段與茶點相伴的時光。 原文作者:金夢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