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夏天,總是想吃一些清涼又沒負擔的甜點消暑。還記得去年在網絡上大熱的水信玄嗎?其實,信玄餅是日本的一種傳統小吃,是用糯米粉做成軟年糕後沾上黃豆粉吃的。後來日本一商家用寒天粉替代糯米粉,做出這樣一款晶瑩剔透的水信玄餅。精緻溫柔的外表,涼爽清甜的口感,素雅精緻的水晶球,點心中的藝術品。重點是它的熱量比一般甜點低很多哦,一不小心吃多了也沒有太大的罪惡感。 食譜中的水信玄餅,暗藏玄機,藏的是像徵淡雅的櫻花,被封存,被欣賞,被品嚐。櫻花的花期只有七天,一開則全盛,轉瞬即凋零,花期雖短,卻開得轟轟烈烈。這顆水信玄餅滋潤無比,清透冰涼,品一口生活的精緻,品一口浪漫的風味,像被微風輕撫,掃走你的鬱悶,像身處花海,氣氛縈繞。 此款櫻花水信玄餅因為加了糖,所以直接吃也非常清甜。傳統的吃法,需要加入花生碎、黃豆粉和紅糖漿等,但我個人認為,只要你喜歡,就可以加入一些迎合個人口味的材料,如蜂蜜、煉奶、果醬、巧克力醬等,每種風味都會不一樣!除了加入櫻花外,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喜愛的味道或功效選擇不同的食用花例如桂花、洛神花,玫瑰花等,做出屬於你的水信玄餅。 櫻花水信玄餅做法其實要比你想象中容易得多,跟著以下食譜一起做做看吧,一定會成功的。 小貼士 1、如果你用的是鹽漬櫻花,可以先用涼水浸泡,期間用手指輕輕揉捏,幫助泡開,如果特別介意鹹味,浸泡時要多換水,最後一泡用溫熱的水過一下。 2、加熟黃豆粉和黑糖漿是日本的原版吃法,如果懶得熬黑糖漿,你可以試試用蜜糖或者煉奶什麼的。水信玄餅不合你的胃口嗎?那麼其實完全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做出更易接受的水果版本,正當造的水蜜桃就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
經典的焦糖蜂巢蛋糕擁有特別的蜂巢組織,深棕色的外觀,視覺效果非常特別。滋潤的糖漿讓蛋糕看起來真的就如蜂巢中的蜜糖! 之所以稱為「蜂巢」是因為將烤好的蛋糕由底部三分之一的地方橫剖開時,呈現出如蜂巢般的空洞,因而稱之為「蜂巢蛋糕」。 蜂巢蛋糕的口感濕潤帶有一些 Q彈,有白糖糕與海綿蛋糕的雙重口感,焦糖與蜂蜜的香味使這一款蜂巢蛋糕吃起來甜而不膩,而甜蜜黑亮的蜜糖糕點更讓人覺得神祕且高貴,美麗自然宛如糕點中的藝術品。 這個材料和做法都不難的食譜,只要按步驟就能輕易做出這款與別不同的蛋糕,一定會讓吃過的人愛上它。 小貼士:蜂巢蛋糕冷藏後或第二天才吃,味道會更佳! ...
大菜糕,(台灣稱菜燕、石花凍或洋菜凍,日本稱為寒天) 是由大菜熬煮過後冷卻而成的一種傳統特色甜品,形狀呈膠塊狀,類似於果凍的口感。冰涼爽滑的大菜糕是夏日消暑的最佳甜品;嫩豆腐不僅口感軟嫩而且熱量低、營養價值高、具飽足感。這次跟大家分享一個結合大菜糕和豆腐的低卡甜品,大菜和豆腐的熱量都很低,減脂期間也可以吃哦! 這次是改良自日本江戶時代《豆腐百珍》一書當中的豆腐食譜,它是由寒天和切成薄片的豆腐製成的。由於外層的寒天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得到包裹其中的純白豆腐,就像玻璃工藝品一樣。因此它有個非常漂亮的名字,稱為玲瓏豆腐。「玲瓏」在日文中有「像球一樣閃閃發光」的意思哦。 小貼示 食譜中的冰糖可以換成任意一種糖的類型或代糖,也可以直接省略不加糖,在食用時再淋上楓糖漿或蜂蜜。 淋上日本柚子醬油就是非常可口的夏天開胃菜! 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做成不同形狀哦! ...
對於許多亞洲人來說,豆腐是最熟悉的大豆製品。豆腐最初起源於中國,隨後傳入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 近年來隨著歐美地區植物性蛋白概念的流行,富含豐富蛋白質的豆腐也逐漸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成為公認的全球美食。 豆腐種類豐富,不同的製作方式可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味道。除了普通的白豆腐外,還有豆皮、豆乾、豆腐乳、臭豆腐等。根據各國飲食文化的不同,豆腐的做法也有很大區別。 中國以用辣椒、花椒和豆瓣醬調味的麻婆豆腐為代表,日本有口味清淡的湯豆腐料理,西方國家則主要使用豆腐製作沙拉。 豆腐的發明 關於豆腐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豆腐是2000 年前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公元前164 年,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偶然間在用石膏點豆漿時發明了豆腐。 這種說法在宋朝以後的部分文獻中得到佐證,五代謝綽在《宋拾遺錄》中寫道:「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 」宋朝朱熹則作詩云:「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他還特意註明「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但奇怪的是,在漢朝的書籍中卻並未發現任何與豆腐相關的記載,因此這個說法的可靠性仍有待考證。 「豆腐」一詞,從字面上看,有「腐敗的大豆」之意,但這與豆腐的外形和實際做法並無聯繫。因此學術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豆腐的製作工藝是從南北朝時期到唐朝,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的技術中衍生出來的。 在當時,游牧民族擅長製作一種使用牛奶和山羊奶發酵而成,類似於芝士,名為「乳腐」的食物,具體制法是將牛奶、羊奶等與乳酸發酵物混合,經反應後形成固體物質。 「乳腐」傳入中原後,漢人將奶替換成大豆,製成瞭如今的豆腐。 大唐盛世的空前繁榮使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日益密切。豆腐在唐朝(日本當時為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帶入日本,並流傳開來。1183 年,奈良春日若宮神社的神主中臣佑重在日記中提到一種名為「唐府」的食物,這便是日本關於豆腐最早的文獻記載。 豆腐傳入日本後,最初只是寺廟僧侶的食物,後來進入貴族和武士家族的餐桌。從鎌倉時代末期起,豆腐逐漸流入民間。雖然在德川家康和二代將軍秀忠時代,豆腐一度成為禁止百姓食用的奢侈品,但從江戶時代中期開始,在各種節日和婚喪嫁娶時吃豆腐的習俗又重新盛行起來。 如今,日本人對豆腐的喜愛和吃豆腐的頻率,與中國人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豆腐從中國傳入日本後,逐漸發展出具有日式特色的豆腐料理,如塗抹味噌烤製的田樂豆腐和京都湯豆腐料理等。 天明二年(1782),日本篆刻家曾谷學川所著的料理書《豆腐百珍》,詳細記述了100 種豆腐料理的製作方法,在當時出版後極受歡迎。《豆腐百珍》分為前後兩篇,前篇主要介紹豆腐的日常做法,後篇則以使用豆腐仿製肉類的做法為主。 進入明清時期後,豆腐在中國民間已是尋常之物。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詳細記錄了豆腐的類型和製法:「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碎,濾去滓,煎成,以鹽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 豆腐類菜餚的烹飪方法也在不斷豐富,清朝同治年間的學者周詢在其著作《芙蓉話舊錄》中,介紹了麻婆豆腐的由來:「北門外,有陳麻婆者(因陳氏之妻臉上有麻點,故有此稱),善治豆腐,連調和物料及烹飪工資一併加入豆腐價內,每碗售錢八文。」如今,這道菜已成為中國豆腐的代表菜式。 豆腐被傳到歐美國家已經是17世紀的事。1665年,西班牙多道明會 (Dominican Order) 傳教士閔明我 (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 到中國傳教,並在其書中第一次提到了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還介紹豆腐製法。 18 世紀,美國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閔明我的書中讀到了這段介紹後,對豆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專門寫信給東印度公司職員詹姆斯・弗林特,請教豆腐的製法。弗林特在1770 年往來的書信中介紹了豆腐的具體製作方法,這也是後來公認的首部提到豆腐的英文文獻。 但由於當時的歐美國家吃慣了奶類製品,對使用大豆製作的豆腐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豆腐並未像在亞洲國家那樣普及開來。直到20 世紀初,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重視,含大量植物蛋白的豆腐才重新引起西方國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愛上吃豆腐。 明朝皇帝朱元璋與「珍珠翡翠白玉湯」 明清時期,除了老百姓愛吃豆腐,相傳豆腐一度成為皇家餐桌上的重要菜餚。明朝皇帝朱元璋早年經歷坎坷,在外乞討時曾吃到一種青菜餡的豆腐,覺得異常美味。成為皇帝后,為勸誡子孫憶苦思甜,他立下規定,要求宮中大小宴會中都必須有這種豆腐,並美其名曰 :「珍珠翡翠白玉湯」。 這個規定在流傳的過程中漸漸變味,清朝吳騫在《拜經樓詩話》中曾提到關於明朝皇家豆腐的故事。當時的翰林院是京城官署中的清水衙門,平時吃飯油水少,經常去討皇帝吃剩的御膳改善伙食。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翰林去晚了,只剩下一盤豆腐,正當他懊惱不已時,卻意外發現這根本不是真的豆腐,而是用幾百隻鳥的腦髓做成的豆腐狀山珍。連區區一盤豆腐都被替換成瞭如此奢侈的菜式,當時明朝皇族驕奢淫逸風氣之盛可想而知,難怪有人專門在詩中寫道:「來其舊品何時換,鳥腦新蒸玉一盤。」 原文作者:食帖CULTURE圖片來源於網絡 ...
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又稱為農舍派(cottage pie)。傳統的牧羊人派是用牛肉或羊肉餡料搭配馬鈴薯泥製成,是一道即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主菜的傳統英式菜。它並不像西點中的派一樣有酥皮,而是用馬鈴薯、肉類和蔬菜做成不含麵粉的派。 這是一道簡單易做卻滋味豐富的料理,食材簡樸而單純,但卻融合的恰到好處,洋蔥的香甜和番茄肉醬的鮮美,而綿密順滑的馬鈴薯泥,則把所有精華柔柔包覆。熱氣騰騰,每一口都非常滿足呢。 ...
若論港式糖水中最有香港特色的款式,必然要數楊枝甘露了。這種以芒果為主料,配以牛奶、西米、西柚和椰汁的甜品,顏色鮮黃,吃起來充滿果香,極其清甜爽滑。口感Q彈的西米配上微酸帶甘的西柚果肉,味道層次豐富,讓人越吃越開胃。 據說楊枝甘露是80年代香港利苑酒店的廚師首創,而它的名字起得也是最成功的,聲形意皆美,具有濃濃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創意源於觀音菩薩,在傳統的肖像中觀音菩薩右手持楊枝,左手托淨瓶,而瓶中的露水便叫楊枝甘露,傳說觀音手中的楊枝甘露會給人帶來幸運與吉祥。 其實自己在家動手做楊枝甘露也不是件難事,而香格里拉酒店的中菜廳夏宮也公開了他們的招牌菜之一 ─ 楊枝甘露的食譜,大家不妨跟著食譜試一試。 請注意,以下食譜為四人份量哦。 ...
有人說,沒嚐過陳皮紅豆沙,就枉為廣東人。紅豆沙是廣東一帶的傳統甜品,用最簡單的食材,熬煮出一鍋令人回味無窮的甜品。加入陳皮的紅豆沙,稠密沙軟,看似尋常,入口卻有一股淡淡的陳皮香,吃完不僅唇齒留香,還能化痰止咳、預防消化不良。蓮子的加入,更增添了清熱解暑的夏日功效。飯後來一碗,既解膩又消食。 做好的陳皮蓮子紅豆沙,趁熱吃可以感受到紅豆的甜香,和陳皮苦中回甘的芳香。也可以放入冰箱冷藏,在燥熱的午後來上一碗,也非常不錯。 紅豆沙要煮得濃稠細膩,吃起來有沙沙的口感,用傳統的方法需要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慢熬煮,在這期間更要多次攪拌,以防止燒糊,黏鍋底。雖然比較花時間,但用傳統的方最能夠熬煮出一碗濃稠綿密、起沙的美味紅豆沙。以下有一個可以讓紅豆起沙的小秘訣跟大家分享,讓大家都可以煮出綿密起沙的陳皮紅豆沙。 ...
糯米雞是廣東酒樓飲茶的傳統點心之一,糯米潤滑可口,風味獨特。將糯米的粘、雞肉的滑、香菇的鮮、荷葉的香在一炒一蒸之間,相互滲透在一起。慢慢的拆開荷葉,鮮味四溢,撲鼻的清香讓人回味悠長。糯米雞做法多樣,材料也可按個人喜好添加,加鹹蛋黃就更香更美味了。 一個人靜靜地、慢慢地在廚房裡忙著,等到滿屋都飄散著糯米雞的荷葉清香時,恍若清新香甜的荷塘晚風拂面,瞬間就將酷熱驅散得一乾二淨——火爐般的夏天因此也變得十分美好。空氣中飄著青青荷葉香的盛夏,誰人不愛呢?一起來享受製作美食的過程吧! ...
香港茶餐廳的經典之一,西多士,金黃香脆的外層,淋上香甜煉奶,內裡夾著帶點鹹香的花生醬,雖然邪惡高脂,但滋味無窮呀。 西多士,要外脆內軟,最重要是麵包充分吸滿蛋液,用隔夜麵包來做西多士就最適合,因為隔夜麵包已流失一些水分,比較乾,不像新鮮的那麼鬆軟,有助西多士,是吸收蛋液。若不喜歡隔夜麵包,或等不到一夜,可以把麵包放在焗爐或白鑊微微烘乾,也同樣做到此效果。西多士的內層夾心,可以按個人喜好,加花生醬、果醬、芝士、火腿等,也可以什麼也不要,嘗它的原味與蛋香。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個相對健康的非油炸版本,而且在家自製非常方便! 港式西多士小知識 西多士的全稱是「法蘭西多士」,起源於法國,法文叫「pain perdu」,由於以前的法國人經常吃剩麵包,便發明了裹上牛奶和蛋液油炸的吃法。 後來,法蘭西多士在歐洲、北美走紅,在50年代更是傳入了英殖民地的香港。經過香港人的多年改良和創新,西多士不但成為了茶記必點,而且從無餡發展到流心餡,從牛油糖漿的原味多變為咖央花生醬。 ...
元蹄就是豬腳與豬小腿的部分,又叫肘子。上海人每逢喜慶、宴客必吃元蹄,取其團團圓圓的意思。豬腳豬手也是廣東人的賀年菜食材之一,取其「橫財就手」之意。台灣人傳統上認為吃豬腳可去霉運,所以也有吃豬腳麵線祝壽的習俗。 上海菜的特色是濃油赤醬,鹹中帶甜,而上海的名物紅燒元蹄,色澤紅潤、肉酥軟味香濃、肥而不膩,以濃油赤醬膾煮多時,加入冰糖,盡吸收汁醬的精華,味道濃甜非常,是家庭聚餐、婚宴酒席少不了的菜式。 豬腳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適量吃一些可以增加皮膚彈性,還能滋養血脈,強健肝腎。食譜中加入八角烹煮,除了能散發獨特的芳香,還有助去除豬腳的肉臊味,但份量要適中,否則會有苦澀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