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19世紀中期,美國的一位脾氣暴躁的廚師,由於忍受不了顧客抱怨炸薯條切得太厚,一氣之下故意把薯條做得非常薄非常脆,並加了大量的鹽,以致於叉子都插不起來。
結果報復並沒有奏效,那位客人反而覺得這道菜的口感非常好,其他客人也紛紛要求品嚐,從此美味的薯片就誕生了。
不過早期的薯片由於受到保存方法的限制,只能現做現吃,後來發明了各種能長時間保存食物的方法,薯片才流行起來。
目前市面上的薯片大致分為兩種包裝,一種為袋裝,一種為筒裝,袋裝薯片是由原個馬鈴薯切片製成的,筒裝薯片則是由馬鈴薯泥壓製而成的。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了解過筒裝薯片的製作方法,今天就來看看袋裝薯片的生產步驟吧。
清洗馬鈴薯:
製作袋裝薯片必須選用新鮮的馬鈴薯,採摘不超過24小時,否則會出現黑點,馬鈴薯先清洗乾淨,洗掉表面的泥土
削皮:
馬鈴薯在削皮機內不斷翻滾,與摩擦輪接觸,完成脫皮,這種削皮機每小時能處理半噸馬鈴薯
篩選:
馬鈴薯在分揀機上按大小不同分開,小的會直接落下
大的則被切割成小塊
切片:
削完皮的馬鈴薯會再清洗一遍
之後被送進切片機(切片機的刀片是可調的,以便加工出不同厚度的薯片,或不同形狀的薯片,例如波紋形)
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將馬鈴薯甩到鋒利的刀片上完成切割
平均每個馬鈴薯能切成三十多片
油炸:
切好的馬鈴薯片需要再清洗一次
烘乾
送入油鍋炸
撤調味料:
炸好的薯片會先在傳送帶上瀝油,然後撒上調味料
攪拌,使調味更均勻
裝袋:
稱重
入袋,袋內充入氮氣,封口
完成,可以裝箱出貨了
由於薯片含大量澱粉,特別容易氧化變質,所以為了延長保質期,包裝袋內充滿了惰性氣體:氮氣。氮氣無毒無害,不僅能延緩氧化反應,還能防止細菌滋生,充氣鼓起的袋子更能在運輸過程中防止薯片破碎。同樣,筒裝薯片的包裝筒內也充滿了氮氣。
那麼,袋裝薯片和罐裝薯片,你們更喜歡哪種呢?
參考資料:
Discovery《How It’s Made》S02E01
Potatoes process.com
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