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愛的「白玉」

豆腐,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愛的「白玉」
豆腐,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愛的「白玉」

對於許多亞洲人來說,豆腐是最熟悉的大豆製品。豆腐最初起源於中國,隨後傳入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

近年來隨著歐美地區植物性蛋白概念的流行,富含豐富蛋白質的豆腐也逐漸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成為公認的全球美食。

豆腐種類豐富,不同的製作方式可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味道。除了普通的白豆腐外,還有豆皮、豆乾、豆腐乳、臭豆腐等。根據各國飲食文化的不同,豆腐的做法也有很大區別。

豆腐種類豐富,不同的製作方式可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味道。
豆腐種類豐富,不同的製作方式可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味道。

中國以用辣椒、花椒和豆瓣醬調味的麻婆豆腐為代表,日本有口味清淡的湯豆腐料理,西方國家則主要使用豆腐製作沙拉。

豆腐的發明

關於豆腐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豆腐是2000 年前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公元前164 年,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偶然間在用石膏點豆漿時發明了豆腐。

這種說法在宋朝以後的部分文獻中得到佐證,五代謝綽在《宋拾遺錄》中寫道:「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 」宋朝朱熹則作詩云:「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他還特意註明「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但奇怪的是,在漢朝的書籍中卻並未發現任何與豆腐相關的記載,因此這個說法的可靠性仍有待考證。

豆腐的製作工序繁複,但二千年來人們從未放棄對這種美味食物追求。
豆腐的製作工序繁複,但二千年來人們從未放棄對這種美味食物追求。

「豆腐」一詞,從字面上看,有「腐敗的大豆」之意,但這與豆腐的外形和實際做法並無聯繫。因此學術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豆腐的製作工藝是從南北朝時期到唐朝,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的技術中衍生出來的。

在當時,游牧民族擅長製作一種使用牛奶和山羊奶發酵而成,類似於芝士,名為「乳腐」的食物,具體制法是將牛奶、羊奶等與乳酸發酵物混合,經反應後形成固體物質。

西方的乳清芝士
西方的乳清芝士

「乳腐」傳入中原後,漢人將奶替換成大豆,製成瞭如今的豆腐。

大唐盛世的空前繁榮使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日益密切。豆腐在唐朝(日本當時為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帶入日本,並流傳開來。1183 年,奈良春日若宮神社的神主中臣佑重在日記中提到一種名為「唐府」的食物,這便是日本關於豆腐最早的文獻記載。

冷豆腐 ( 冷奴 ) 幾乎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上都會出現的料理。
冷豆腐 ( 冷奴 ) 幾乎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上都會出現的料理。

豆腐傳入日本後,最初只是寺廟僧侶的食物,後來進入貴族和武士家族的餐桌。從鎌倉時代末期起,豆腐逐漸流入民間。雖然在德川家康和二代將軍秀忠時代,豆腐一度成為禁止百姓食用的奢侈品,但從江戶時代中期開始,在各種節日和婚喪嫁娶時吃豆腐的習俗又重新盛行起來。

京都湯豆腐料理
京都湯豆腐料理

如今,日本人對豆腐的喜愛和吃豆腐的頻率,與中國人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豆腐從中國傳入日本後,逐漸發展出具有日式特色的豆腐料理,如塗抹味噌烤製的田樂豆腐和京都湯豆腐料理等。

塗抹味噌烤製的田樂豆腐
塗抹味噌烤製的田樂豆腐

天明二年(1782),日本篆刻家曾谷學川所著的料理書《豆腐百珍》,詳細記述了100 種豆腐料理的製作方法,在當時出版後極受歡迎。《豆腐百珍》分為前後兩篇,前篇主要介紹豆腐的日常做法,後篇則以使用豆腐仿製肉類的做法為主。

日本篆刻家曾谷學川所著的料理書《豆腐百珍》,詳細記述了100種豆腐料理的製作方法。
日本篆刻家曾谷學川所著的料理書《豆腐百珍》,詳細記述了100種豆腐料理的製作方法。

進入明清時期後,豆腐在中國民間已是尋常之物。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詳細記錄了豆腐的類型和製法:「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碎,濾去滓,煎成,以鹽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

以鹽滷製作而成的鹽滷豆腐
以鹽滷製作而成的鹽滷豆腐
加入熟石膏製成的豆腐
加入熟石膏製成的豆腐

豆腐類菜餚的烹飪方法也在不斷豐富,清朝同治年間的學者周詢在其著作《芙蓉話舊錄》中,介紹了麻婆豆腐的由來:「北門外,有陳麻婆者(因陳氏之妻臉上有麻點,故有此稱),善治豆腐,連調和物料及烹飪工資一併加入豆腐價內,每碗售錢八文。」如今,這道菜已成為中國豆腐的代表菜式。

麻婆豆腐可算是中國豆腐菜式的代表。
麻婆豆腐可算是中國豆腐菜式的代表。

豆腐被傳到歐美國家已經是17世紀的事。1665年,西班牙多道明會 (Dominican Order) 傳教士閔明我 (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 到中國傳教,並在其書中第一次提到了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還介紹豆腐製法。

18 世紀,美國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閔明我的書中讀到了這段介紹後,對豆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專門寫信給東印度公司職員詹姆斯・弗林特,請教豆腐的製法。弗林特在1770 年往來的書信中介紹了豆腐的具體製作方法,這也是後來公認的首部提到豆腐的英文文獻。

歐美地區流行使用豆腐製作沙拉。
歐美地區流行使用豆腐製作沙拉。

但由於當時的歐美國家吃慣了奶類製品,對使用大豆製作的豆腐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豆腐並未像在亞洲國家那樣普及開來。直到20 世紀初,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重視,含大量植物蛋白的豆腐才重新引起西方國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愛上吃豆腐。

風靡歐美國家蔬食界的新寵兒「佛陀碗」(Buddha Bowl),豆腐是當中很受迎的材料之一。
風靡歐美國家蔬食界的新寵兒「佛陀碗」(Buddha Bowl),豆腐是當中很受迎的材料之一。

明朝皇帝朱元璋與「珍珠翡翠白玉湯」

明清時期,除了老百姓愛吃豆腐,相傳豆腐一度成為皇家餐桌上的重要菜餚。明朝皇帝朱元璋早年經歷坎坷,在外乞討時曾吃到一種青菜餡的豆腐,覺得異常美味。成為皇帝后,為勸誡子孫憶苦思甜,他立下規定,要求宮中大小宴會中都必須有這種豆腐,並美其名曰 :「珍珠翡翠白玉湯」。

帝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其實就是平民的青菜豆腐湯。
帝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其實就是平民的青菜豆腐湯。

這個規定在流傳的過程中漸漸變味,清朝吳騫在《拜經樓詩話》中曾提到關於明朝皇家豆腐的故事。當時的翰林院是京城官署中的清水衙門,平時吃飯油水少,經常去討皇帝吃剩的御膳改善伙食。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翰林去晚了,只剩下一盤豆腐,正當他懊惱不已時,卻意外發現這根本不是真的豆腐,而是用幾百隻鳥的腦髓做成的豆腐狀山珍。連區區一盤豆腐都被替換成瞭如此奢侈的菜式,當時明朝皇族驕奢淫逸風氣之盛可想而知,難怪有人專門在詩中寫道:「來其舊品何時換,鳥腦新蒸玉一盤。」

這身白如玉的豆腐,你又喜不喜歡呢?
這身白如玉的豆腐,你又喜不喜歡呢?

原文作者:食帖CULTURE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