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進擊之路 ─ 從庭院到餐桌

番茄的進擊之路 ─ 從庭院到餐桌
番茄的進擊之路 ─ 從庭院到餐桌

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叫它番茄,在中國大陸的俗稱為西紅柿。番茄,總是在各種家常菜中出現它的蹤影,也是我們家裡常備的蔬菜,家常到你根本意識不到它其實是個「外來移民」,並不是中華地區的本土植物。我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種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番茄,原來走上人類餐桌的路程充滿坎坷。

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番茄。
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番茄。

番茄起源於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南部安第斯山脈地區和秘魯北部,它的老祖先是野生的醋栗番茄,至今南美還有大面積野生種的分佈。一看這個「醋栗」就知道,番茄祖先的個頭不大,估計和現在的聖女果(櫻桃小番茄)差不多,但味道卻差多了,皮厚且有澀味,汁水也不像如今這般濃郁。番茄的英文名字TOMATO也是直接從當地原住民的語言中取過來的,意思直白,就是「胖嘟嘟」。

醋栗番茄原來是這樣子!
醋栗番茄原來是這樣子!

據文獻記載,番茄在經過漫長的原始人類採摘食用後,於公元前七世紀左右被納入人工馴化的行列。經過大航海時代,於十六世紀來到歐洲,接著又相繼傳到世界各地。雖然在南美洲的產地,當地人一直將圓溜溜、紅彤彤的番茄作為食用蔬果,可是在傳入其他國家之初,番茄在歐洲長期都是作為觀賞植物而小範圍種植的。或種在花園供人觀賞,或將紅果摘下作為裝飾品修飾傢居,具體歐洲人甚麼開始食用番茄,說法不一,反正直到十七世紀末,番茄才經由意大利大廚的烹製而風靡整個歐洲。

意式美食又怎會少了番茄呢?
意式美食又怎會少了番茄呢?

番茄在剛傳入中國之初的明清時期,也面對了相似的處境,因其綠葉蔥蔥、姿態曼妙,果實紅艷討人歡喜,也是被視為園藝觀賞植物的。這些高顏值的果子,生著圓圓滿滿的形態和大吉大利的顏色,太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胃口,富貴階層都流行將其「植之園圃」,以至於當時的資料記載都將番茄歸於「花屬」。文人雅士對其命名,一定要注重發掘和展示其形態之美,精心包裝也可以將其價格抬高。

作為觀賞植物,確實也很不錯。
作為觀賞植物,確實也很不錯。

不過,說實話,番茄真是個爭氣的好蔬菜。作為喜溫性蔬菜,它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溫度是20 – 25℃,喜水喜光,適合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自然生長。經過長期自然與人工篩選,番茄新品種不僅適應性越來越強,還生出了諸多有助於傳播推廣的天賦。比如根系發達,不僅不挑土壤,還不搶地方;繁殖力強,特別利於人工選優雜交。於是番茄從「高富帥」的神壇上走了下來,變成了非常具有親和力的高產量、有營養的「 人人皆可食之」。

紅彤彤的番茄的確很是誘人。
紅彤彤的番茄的確很是誘人。

番茄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後,烹飪技術在短短幾十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番茄在中國傳播初期,它的食用就不僅僅限於直接生食,光有記錄可查就有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有點口味怪異的加工食用方式。比如在康熙年間的《台灣縣志》中就有「 蜜糖以充茶品」,或者《鳳山縣志》中「 乾者合檳榔食之」,或「 清脆時以鹽醋搗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番茄才普遍進入中國大小餐館,而且短短不足十年,各大菜系就用其開創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菜品,如京菜的「桃花泛」,粵菜的「鴛鴦蝦仁」,蘇菜的「松鼠魚」。 

松鼠魚外表霸氣,吃起來外脆里嫩、酸甜可口,誰能不愛呢?
松鼠魚外表霸氣,吃起來外脆里嫩、酸甜可口,誰能不愛呢?

拋開大廚名家的菜譜,番茄的親民還體現在它怎麼做都好吃的特質上,而且它好像跟絕大部分食材都可以搭配,特別是雞蛋。一道有多種煮法的「番茄炒蛋」,大概是絕大部分華人學做的第一道菜吧。

番茄炒蛋,大概可稱之為「國菜」了
番茄炒蛋,大概可稱之為「國菜」了
生病時,一碗番茄蛋花湯是很多人沒胃口的首選。 1
生病時,一碗番茄蛋花湯是很多人沒胃口的首選。 1

以之為基礎,番茄逐漸成為了家常菜式中的黃金配角。你最喜歡番茄做的哪種菜式呢?從我們的網站馬上搜索「 番茄」會發現更多驚喜食譜哦!

原文作者:同吡吡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