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遊者的遺憾。剛出爐的包子熱氣騰騰,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肉餡鬆散、香而不膩。 狗不理包子好吃的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麵、擀麵都是有一定的絕招,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武清縣楊村有一位少年,名叫高貴有。他性格倔強,有一股牛脾氣,逆了他的性子,天王老子也不認,任何人也不理。有一次,高貴有的牛脾氣又發了,父親嚇他,母親勸他,他硬是擰著脖子一聲不哼,強著性子不理不睬。母親歎了口氣,說:「你呀,真是個『狗不理』啊!」「狗不理」的綽號,就這樣叫出來了。 高貴有到了十四歲的時候,父親見他脾氣暴躁,怕他在村裏惹是生非,思謀著要讓他學些手藝。 碰巧有位鄰居的親戚在天津做事,便拜託他把高貴有帶出去,找點事幹。到了天津,高貴有被介紹到一家「劉家蒸吃鋪」裏當小夥計。劉家蒸吃鋪坐落在天津舊城北邊,與南運河緊緊相鄰, 來往的都是些船工、縴夫和小商小販。劉家蒸吃鋪便專做他們歡迎的蒸食和肉包。 高貴有從小吃慣了苦,所以幹活很勤快,加上人又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後來鋪子裏就讓他專門做包子。兩位老師傅看他聰明好學,便處處指點他,所以他做包子的手藝提高很快。三年滿師,高貴有已經精通技藝,於是便請人幫忙,在附近找了一間小屋,扯旗開張搞了一家專門經營包子的小鋪。高貴有拿出了全副本事,做出來的包子特別好吃。名聲一傳開 真個門庭若市,應接不暇。因為人們喊慣了他的小名「狗不理」,就把他經營的包子也叫作「狗不理」了。 俗話說:樹怕剝皮,人怕揭短。「狗不理」畢竟是自己的小名兒呀,怪難聽的!高貴有就給自己的包子鋪起了個牌號,叫「德聚號」。 有一次,幾位外埠客商慕名而來,進門就問:「老闆,這兒是『狗不理』嗎?」高貴有此時已經二十多歲了,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一聽連外埠人都叫自己「狗不理」,強脾氣又來了,粗聲粗氣地說:「咱這兒有招牌,你們長眼不長眼?『狗不理』在那兒,要去趁早!」這幾位客人是專門來吃「狗不理」包子的,一聽找錯了門兒,返身就走。可是過了半晌,又找回來了, 對高貴有說:「你就是『狗不理』呀!嗨!開這樣的玩笑。」高貴有見「狗不理」的名字甩也甩不掉,只得讓人家去叫了。 「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后所喜愛,時至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朋友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