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已經漸漸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十億人,每天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杯咖啡,以此開始他們新的一天。不知道你又是不是這其中的一分子呢? 作為一名咖啡愛好者,就算沒有喝過也一定有聽聞過來自意大利的咖啡品牌,illy(意利)。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個意大利的國寶級品牌,也是享譽世界的illy(意利)。 意大利傳奇 在意大利,你會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咖啡店都選用illy品牌的咖啡豆,illy的紅色標誌招牌總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咖啡店門口看見。在這些咖啡店裡,人們都拿着綴上紅色「illy」字樣的小巧圓耳杯飲用咖啡。這是一個沉澱了近一個世紀的品牌,一個幾乎近一個世紀都只生產一種配方風味的咖啡品牌 ─ illy(意利)。 故事的最初發生在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 ─ 里雅斯特(Trieste),這裡曾經是奧匈帝國與世界連接的港口,幾千年來的文化、歷史、藝術以及多種族都匯集於此。然而,一顆咖啡種子的到來,將這座城市推向頂峰。 1933年,一個來自意大利的工程師 ─ 弗朗西斯科・意利(Francesco llly)在里雅斯特成立了售賣咖啡和可可的公司,illy。他把許多革命性的新方法引進咖啡世界裡,比如加壓封存技術,並於1935年發明了第一台自動意式濃縮咖啡機,「illetta」。illy同時也逐漸走出了意大利,傳播到西歐、北歐乃至全世界。 直到現在,通過意利家族三代人的努力,illy 這個品牌每年生產15000噸以上的優質咖啡豆,居於咖啡界高品質的領航者地位。 有人這樣形容illy 的咖啡:「入口的一剎那,我嘗到了它的濃郁和香醇,細細感受它深沉以及平穩的後味,享受它所賦予的特有樂趣。」 百年如一日,口味始終如一 「為什麼illy 的味道會那麼棒,而且一個世紀都沒有改變呢?」 嚴謹而挑剔的選豆 illy的每一罐咖啡豆都選用百分之一百(100%)上等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卻並不只是單一成分,而是來自四大洲的九種阿拉比卡咖啡豆,按精確比例拼配而成。同時,illy在南美和非洲設有多個產業園區。 1988年,illy 採用了一個先進的檢測掃描系統,將不符合品牌標準的生咖啡豆檢測並淘汰出來,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 只生產一種配方口味的產品 illy 公司有一句標語:「One Blend, One Brand.」(同一個品牌,同一種配方。) 相信除了illy咖啡以外,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另外一家咖啡公司只生產單一配方口味的產品。從七十多年前開始直至今天都沒有改變,而且還會一直堅持下去。 適當的咖啡因 所有illy 的咖啡產品,咖啡因含量均低於1.5%,其低咖啡因咖啡產品,咖啡因含量低於0.05%。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意大利人一天喝那麼多杯咖啡,卻不會「醉」。 發明與創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弗朗西斯科・意利的兒子埃內斯托・意利(Ernesto Illy)加入了illy 公司,他是著名的化學博士,因此建立了四個咖啡科學實驗室,分別是:香味實驗室、感官實驗室、技術實驗室和生物實驗室。「發明與創新」也開始在illy 的血液裡萌芽。 包裝的革命 illy除了在採購、調配和烘焙咖啡等方面處處花盡心思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使咖啡的香味更濃,口味更醇厚,而且風味始終如一,這就是illy專利的惰性氣體加壓包裝法。以這種技術生產的包裝咖啡,咖啡風味和新鮮度可以完整保存長達三年之久。 現代咖啡機 1935年,illy公司研發的「illetta」第一次實現了咖啡機系統的獨立加壓和加熱,並且能保證每一杯意式濃縮咖啡的品質如一。 illetta咖啡機的出現,對後來咖啡機的發展趨勢可謂影響深遠,可以說是現代咖啡機的鼻祖。後來,illy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咖啡機,當然還包括現在深受歡迎的膠囊咖啡機。 濃縮咖啡易理包 – E.S.E. POD (Easy Serving Espresso) 1974年,illy推出了濃縮咖啡易理包,E.S.E.(Easy Serving Espresso) ,一種專門為製作意式濃縮咖啡而設計的咖啡粉包,開創了預包裝單份咖啡的先河,該發明是今天已被業界廣泛採用的單杯咖啡解決方案的前身,並且在今天仍然是家庭咖啡愛好者的最愛之一。 E.S.E. POD 對後來東南亞速溶咖啡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咖啡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被賦予品味及情懷的文化現象,而 illy,不僅是一杯咖啡,更多的是一種品味。 ...

年輪蛋糕起源於1807年德國,德文為「Baumkuchen」,這是德文的複合字,其中「Baum」是指木頭,而「Kuchen」則是糕點,層層的紋理和樹椿般的外型,享有「蛋糕之王」的美譽。 誕生於德國的年輪蛋糕,德國人其實並不常吃,但卻在遙遠的日本最有人氣,而這背後的故事並不是那麼輕鬆。 很多人都嚐過日本的特色手信─年輪蛋糕,一看見它的外形就知道它的名字從何而來,但知道箇中故事的人大概很少。 在日本,年輪蛋糕有象徵繁榮、長壽和圓滿的意思,因此成為日本人在喜慶節日的送禮首選之一。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年輪蛋糕,是由一位名為卡爾・尤海姆的德國糕點師傅帶進日本的。尤海姆株式會社的年輪蛋糕可說是代表了年輪蛋糕在日本的歷史,其蛋糕上美麗勻稱的年輪圗案與醇正的美味,最適合在喜慶時作為禮品增添喜氣。 高雅脫俗的美麗與醇正的美味 打開高雅的包裝盒蓋,年輪蛋糕的美麗年輪映入眼簾,彷彿在向人們證明它的長久歷史。細緻緊密、層層堆疊的輪廓充滿了藝術感,側面以薄薄一層白巧克力覆蓋,顯得優雅而美麗。 一口咬下去,濕潤柔滑的海綿蛋糕體在口中蓬鬆回彈,與其相應的自然甘甜慢慢散開。海綿蛋糕體完全沒有添加乳化劑和膨脹劑,但吃起來卻鬆軟有彈性,讓人格外滿足。外層的白巧克力只有淡淡甜味,口感清爽,即使不愛吃甜食的人也會愛上,適合所有送禮對象。沒有使用非必要的添加劑,天然甘甜的滋味讓這款年輪蛋糕受到日本民眾喜愛長達百年。 為什麼一種德國傳統甜點會在日本如此廣受歡迎呢? 最早將年輪蛋糕介紹到日本的,是一位德國糕點師,卡爾・尤海姆。1908年,尤海姆才二十二歲的時候,這個滿懷希望的年輕人帶著一腔熱血來到了中國,決心作為一位甜點師闖出一番事業,給剛剛與世界正式接觸的中國介紹他所熟知和熱愛的西式甜點。 在當時的德國租借地─膠州灣租借地的青島市內,尤海姆和他的妻子開始共同經營一間嶄新的、屬於二人的甜品店。 然而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英日兩國聯手進逼膠州灣,一場血戰過後,日英聯軍勝利,日本人接管了青島。儘管尤海姆不是參戰人員,可他還是在第二年9月作為日軍戰俘被押解至大阪府附近的戰俘收容所。在1917年,大阪戰俘收容所裡所收容的全體戰俘被移送至廣島。而在1919年廣島舉辦的德國戰俘作品展銷會中,尤海姆把握機會,製作了他最引以為傲的年輪蛋糕參展。 年輪蛋糕鬆軟柔嫩、甜而不膩的口味震撼了來到展銷會現場的日本人,在頃刻之間銷售一空。 在1919年,隨著戰爭的結束,在日本的德國戰俘也開始陸續被釋放。尤海姆卻選擇留在日本,繼續從事烘焙事業。尤海姆脫離俘虜生活後,在橫濱開店營業,但1923年遭逢關東大地震,後來便到神戶開了尤海姆總店。 尤海姆的烘焙技巧也愈發精進,他做出來的甜品堪稱完美,就連切蛋糕的時候,他甚至不用量尺就能精確地分割一整條年輪蛋糕。尤海姆對原材料的要求也近乎苛刻,所有甜點都必須採用一流的食材,就算日本買不到,也要專門從澳大利亞進貨的程度。 店裡的規章制度也十分嚴格,從「賣剩下的甜點不能第二天再出售,必須當場焚毀」,到「店員應該每日洗一次澡,每3日修剪一次指甲,絕不能穿著弄髒的工作服進行作業」都有詳細規定。 尤海姆在神戶堆疊百年的年輪 當時的海港城鎮神戶有許多外國人居住,尤海姆作為販售正統德國糕點的店家,備受矚目而急速成長。但是,命運彷彿偏愛與卡爾一家作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了。尤海姆晚年因精神失常而需入住精神病院,於1945年辭世,而他的兒子也在同年於戰場上陣亡。 雖然尤海姆一家最終沒有將年輪蛋糕延續經營下去,但是這種年輪蛋糕的精神經由其學徒們的雙手一直傳承發展至今。年輪蛋糕能夠成為日本送禮的首選之一而聞名,正是尤海姆的糕點師繼承了尤海姆的遺志,一百年來努力不懈的成果。 那些聽起來變態式的追求原材料和苛刻的管理制度,至今還在年輪世紀延續著: 所有烤製工作均由一人完成。 一條年輪蛋糕使用90個雞蛋,雞蛋均為不添加抗生素飼養的母雞所產。 烤製年輪蛋糕所用的木軸,德國用的是橡木,日本採用的是櫻花木。木軸長75厘米。 要做出正宗的年輪蛋糕,其實是一場體力競賽。在烤製的過程中,室溫逐漸升到50℃,但一刻也不能離開。 烤製一條年輪蛋糕需要兩個多小時。 吃過年輪蛋糕,但你也一定想不到日本正宗的年輪蛋糕有如此復雜的製作過程,不得不佩服工匠們的精神。 講究的原料和尤海姆獨特的手工作業 尤海姆的年輪蛋糕,名號早已廣為人知,整齊均勻的年輪之美,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使用機器自動化大量生產,但實際上卻是靠著旗下糕點大師的經驗和感覺所判斷製作而成的。雖然這種方式不太有效率,但尤海姆不會只依賴機器生產,一定會有職人在場製作年輪蛋糕。 尤海姆的講究從製作麵糊開始,遵循創始人尤海姆夫妻「為健康著想的美味」的理念,自創業以來,絕不使用非必要的添加物製作麵糊。 首先,為了使年輪蛋糕柔滑鬆軟,雞蛋的蛋黃和蛋白會分開打發。雖然要花上兩倍的時間,卻是不使用添加物而達到鬆軟口感的必要程序。蛋黃的乳化性和蛋白的起泡性,能在不使用乳化劑和膨脹劑的情況下,使麵糊蓬鬆軟綿。 砂糖選用製作高級日式點心會用到的上白糖。比起晶粒砂糖,上白糖含水量稍多,能使烘烤易於上色,甘甜味增加,造就濕潤柔滑的質地。 而奶油則是選用不以乳酸菌發酵的特製奶油,比一般奶油少約2%的含水量,所以不易融化。黏稠的伸縮性使奶油易於拌進麵糊而不易溶出,能夠維持良好的麵糊狀態。雖然只有2%的差別,卻是很大的差異。正因為年輪蛋糕是由單純的材料所構成,對細節的講究才會顯現如此大的差異。 麵糊完成後便進入烘烤程序。烤爐點火後,就要一直不停地進行烤製。先在骨碌碌轉著的櫻花木上塗滿一層蛋糕糊,烤好一層後再塗一層,然後再次送入火中烘烤。由於棒軸旋轉所造成的離心力,很容易破壞麵糊形狀,而且也很難塗抹均勻,所以烘烤時要不斷用人手撫平。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狀況,待烤到恰到好處時,再覆蓋下一層上去。 手動式烤爐沒有定時裝置,也沒有溫度調節功能,因此烘烤情況只能根據蛋糕糊的狀態進行判斷。好壞往往只差幾秒,因此眼睛一刻都不能離開。烤好一條年輪蛋糕,要花兩個小時。 利刀切開厚重的年輪蛋糕後,呈現在眼前的宛然是樹木的年輪,一圈一圈,勻稱整齊彷如工藝品。蛋糕口感濕潤而鬆軟,後味卻很清淡。食材交織在一起的純粹味道,讓人的心都能變得柔軟。 傾注了這般時間、功夫和體力完成的年輪蛋糕。這種蛋糕注定不能大規模量產。但仔細想想,樹木的年輪也是經年累月而生的。年輪蛋糕,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糕點吧。 從甄選材料、製作麵糊到烘烤程序,尤海姆的糕點師都一絲不苟,讓人不得不被他們的真誠態度所感動。雖然那絕對稱不上是重視生產效率的做法,但一層一層仔細烘烤才能達成的美麗與美味,造就了尤海姆的魅力,也是他們長年以來受到喜愛的原因。 以細心作業和講究精神所打造的尤海姆年輪蛋糕,在刻畫百年時光年輪的過程中,進化為日本獨特的年輪蛋糕。軟軟綿綿,但又毫不乾燥,濕潤甜美的質感不會像其他糕點那樣一下吸乾你嘴裡的水分,咬下一口的瞬間就像要融化在嘴裡一樣。溫柔和緩的香甜味道、蓬鬆的口感、悠長的餘味,在午後配上一杯紅茶,細細品味年輪蛋糕的醇正美味之餘,也不妨遙想年輪蛋糕的長久歷史。 圖片來源自網絡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及維基百科 ...

是不是單單讀字都覺得有聲音呢?當年一首琅琅上口廣告歌讓香港人又重新記起了手上那盒豆奶的品牌名字 – 維他奶。 那些年,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天的早餐總離不開三文治或瑞士卷等小蛋糕,但一定會搭配一盒維他豆奶。冬天的時候,最喜歡放學後,跟同學三五成群一起到便利店買溫熱的玻璃瓶裝維他奶。溫暖的熱維他奶比暖包還好用,常常像個傻瓜般雙手捧著取暖,直到冷掉了才捨得把它喝完。小時候,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到我長大了,投入了社會工作,每天營營役役,維他奶卻仍是在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早上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吃早餐的時候,常常發現手袋裡會無故多了一盒原味維他奶。不用想都知道是誰放進去的,永遠都怕你餓著的那個人一定是你的媽媽。 香港人幾乎每天都喝的飲品品牌,你又對它有多了解呢?維他奶的故事又要從何說起呢?那就先說說它是怎麼誕生的吧。 時光倒流到1930年代,維他奶的創始人 – 羅桂祥博士在一次上海商務參展中認識到大豆蘊含豐富營養,其所含的蛋白質就如牛奶一般高。大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飲食中的重要一部分,豆腐、豆乾、豆漿幾乎每天都總會出現在餐桌之上。因此,縱使中國人沒有喝牛奶的習慣也一樣健康。 時間跳轉到1940年,時值世界大戰,許多香港人因食物短缺而營養不良。羅桂祥博士希望為深陷苦難中的香港同胞出一分力,因此,他研發了一款相對廉價而又含有高蛋白質的豆奶飲品以代替牛奶,務求令普羅大眾能夠以可負擔的價格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以建立健康生活。 維他奶正式於1940年4月3日面世,當時的生產工廠位於銅鑼灣,雖然開售第一天只賣出了9瓶豆奶,但自此以後,香港人便有了屬於自己的豆奶。 隨著時代變遷,維他奶集團不斷推陳出新,逐步研製出一系列保鮮紙盒裝檸檬茶、果汁、菊花茶以及汽水飲品等。在1994年,維他奶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對香港人而言,維他奶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飲品。近年來,飲食界掀起了以植物為主的飲食革命,不單是為健康,更是為環保出一分力。維他奶集團亦相應推出了更多以植物為主的加鈣植物奶類飲品,甚至還有專為沖調咖啡而設的豆奶,獨特配方能打出更細緻持久的泡沫及帶出咖啡的香醇。這不僅是為大眾提供素食的選擇,更是乳糖不耐者的福音。 不管是在便利店或是超級市場的飲品架上,琳瑯滿目的維他奶集團飲品,總會有一款是我們願意買單的。 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繁忙的香港人連站著喝一瓶飲料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更喜歡可以邊走邊喝的罐裝飲料,當時只有玻璃瓶裝的維他奶因而銷量大跌。維他奶亦因應時勢從瑞典引進紙包飲品技術,成為香港首家採用無菌包裝技術的飲品公司。自此,維他奶不但有了更方便的紙盒裝,其後也相繼推出了鋁罐和塑膠瓶裝。 無論包裝如何改變,玻璃瓶裝的維他奶卻依然在香港人心中佔一重要地位。在炎熱的夏日下午,一邊喝著透心涼的玻璃瓶裝維他奶,一邊把冰凍的瓶子貼在臉上,暑氣全消。寒冷的冬天夜晚,和他/她一起喝著加熱了的維他奶,手握溫暖的玻璃瓶子,就是浪漫。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舊式香港士多店還保留著這種加熱水箱,在冬日裡加熱維他奶呢?明知是一樣的維他奶,但我們始終義無反顧地相信玻璃瓶裝的維他奶總是比較美味。美味的是維他奶還是回憶裡的美好,我們或許都分不清了。 你又有沒有只屬於你的維他奶回憶呢?留言和我們分享一下吧。 圖片來源自網絡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及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