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 – 甜蜜而溫柔的陷阱

巧克力 - 甜蜜而溫柔的陷阱
巧克力 - 甜蜜而溫柔的陷阱

巧克力,這種甜蜜又略帶苦澀、細膩柔滑的口感裡透出一絲禁忌氣息的誘人甜點,總是讓人難以抗拒。

巧克力誕生時就是一種僅供上層階級消費的貴重食物,如今雖已走入了尋常家庭,但仍保持著高貴的姿態。

為了降低它的價格,人們以植物油為主要原料發明了代可可脂巧克力,但這遠遠算不上真正的巧克力。

使用代可可脂製作的巧克力,算不上真正的巧克力。
使用代可可脂製作的巧克力,算不上真正的巧克力。

巧克力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從南美洲走向全世界,又乘著工業革命的快車迅速發展。它編織出一個個甜蜜而溫柔的陷阱,讓人們深陷其中。但在這份甜蜜背後,也有一段滿是血淚的歷史。

誕生於南美洲的神奇藥物

據2018 年11 月最新考古證據表明,可可樹最早應該是於5300 多年前在南美洲被馴化。大約在1500 年後,開始在中美洲被馴化。

中美洲連接著南北美洲,包含墨西哥、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等8 個國家,孕育出了以瑪雅文明為代表的伊薩帕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等燦爛的古代文明,而可可樹則根植於其中。

考古證據表明可可豆最早起源於南美洲
考古證據表明可可豆最早起源於南美洲

在瑪雅文明中,可可豆(theobroma)被稱為「神的食物」,在當時非常貴重,除了在祭禮中用於向神靈進獻外,還充當了類似貨幣的角色,作為以物易物的媒介。在瑪雅文明遺址中出土的公元前500年的陶壺中,已經發現可可豆的殘渣。

可可豆外面的果肉為乳白色,帶有黏性,收穫後的可可豆需要經過發酵,這時它的顏色會由紫色變成咖啡色,並且開始散發出可可香味。
可可豆外面的果肉為乳白色,帶有黏性,收穫後的可可豆需要經過發酵,這時它的顏色會由紫色變成咖啡色,並且開始散發出可可香味。

其實當人們最初食用可可這種植物的時候,只是將覆蓋著可可豆的果肉部分吃掉。

而開始食用內部的種子──可可豆,則完全始於一次偶然的火山爆發。高溫下可可豆散發出的誘人香味,啟發人們開始嘗試對其進行烘烤。

後來,人們將烘烤過的可可豆磨碎、加水、混合玉米粉以及生薑、紅辣椒等香料飲用,這就是巧克力飲品「cacahuatl 」(古阿茲特克語,後被西班牙征服者翻譯為「 cacao 」,即可可)的由來。

最早的巧克力飲料由馬雅人發明,它也曾是阿茲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早的巧克力飲料由馬雅人發明,它也曾是阿茲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時的這種可可飲料,還只有上流階級能夠享用。據傳,阿茲特克國王蒙特祖瑪曾將它視為長生不老藥,每日飲用50 金杯。而可可的人工栽培,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畫家心中阿茲特克人製作巧克力的場景
畫家心中阿茲特克人製作巧克力的場景

到了16 世紀,歐洲迎來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埃爾南・科爾特斯在征服墨西哥之際,在阿茲特克發現了這種可可飲料,並在得知了它的藥用價值之後,將其帶回國進獻給卡洛斯一世,從此開始了可可向歐洲各地的傳播。

最開始,歐洲人依然採用與阿茲特克人同樣的飲用方式,後來開始嘗試往裡面加糖和香草。當然,它在當時的歐洲也同樣是一種高級飲品,僅在貴族之間流行,並作為藥物在藥店出售。

可可飲料在剛傳入歐洲時只有上流階級能夠享用。
可可飲料在剛傳入歐洲時只有上流階級能夠享用。

巧克力的發展之路

19 世紀,工業革命為歐洲帶來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巧克力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

1828年,荷蘭人范・霍騰發明了從可可豆中分離油分的方法,可可粉由此誕生。這種方法解決了飲用巧克力苦、澀的缺點,也為固態巧克力的誕生奠定了重要基礎。直到現在,荷蘭的巧克力工業也主要致力於可可粉而不是巧克力。

鹼化可可粉alkalized又稱荷蘭式可可Dutch-process,可以降低可可的苦澀味。
鹼化可可粉alkalized又稱荷蘭式可可Dutch-process,可以降低可可的苦澀味。

1847 年, 英國的約瑟夫・弗萊家族在碾碎的可可豆中加入砂糖和可可粉,發明了一種可直接食用的固態巧克力,成為現代巧克力的原型。不過當時的這種巧克力苦味很重,並沒有得到普及。

1876 年,瑞士人丹尼爾・彼得對固態巧克力的製作方法加以改良,在配方中加入了奶粉,製成的牛奶巧克力味道甜且口感柔和,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

但即便如此,當時的巧克力在加工技術上依然不夠成熟,吃起來也還是有些粗糙、發硬,與美味之間還有一定差距。

加工技術非常影響巧克力的風味和口感
加工技術非常影響巧克力的風味和口感

到了1879年,瑞士人羅德爾夫・林特發現,在碾碎的可可豆中加入砂糖及奶粉等配料之後,再通過長時間的攪拌將內部的空氣排出,巧克力液會變得柔滑而細膩。

這個叫作「精煉」的過程成為現代巧克力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序。至此,巧克力已基本成形,由苦澀而昂貴的藥物變身成為甜蜜而誘人的甜點,並因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風靡歐洲乃至世界。

巧克力如今己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巧克力如今己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甜蜜風暴背後的血淚史

可可僅生長於赤道南北緯20°之間的區域,自16 世紀起,西班牙人就在其美洲殖民地開闢了大量的可可莊園,強迫當地的奴隸從事繁重的勞動以滿足日漸增大的需求量。

後來隨著天花、麻疹等疾病的流行,當地人口大量減少,殖民者們又從非洲輸送奴隸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角貿易:歐洲人將他們生產的工業製品運往非洲,又從非洲將奴隸運往美洲,再從美洲運回砂糖、棉花、可可豆等農產品,背後維持這種貿易格局的則是大量奴隸的鮮血和汗水。

巧克力美味的背後是大量奴隸的鮮血和汗水。
巧克力美味的背後是大量奴隸的鮮血和汗水。

在19 世紀中葉,管理不當以及對高產量的過分追求等問題導致了可可病害暴發。美洲大陸上可可豆產量的迅速減少,迫使歐洲人將可可的種植轉移到非洲,直到今天,科特迪瓦以及加納等非洲國家依然是可可豆的重要生產地。

就這樣,從貴族走向民間,從苦澀的藥物到誘人的甜點,從南美洲到歐洲再到世界,很難說是人馴服了巧克力,還是巧克力馴服了人,畢竟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它的誘惑。

到底是人馴服了巧克力,還是巧克力馴服了人呢?
到底是人馴服了巧克力,還是巧克力馴服了人呢?

原文作者:食帖CULTURE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