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是中國傳統油炸麵食的一種,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以糯米粉團炸起,加上芝麻而製成,有些包有麻茸、豆沙等餡料。也是廣東及香港、澳門地區常見的賀年食品,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另有一種石榴花煎堆,上面有紅色花狀物體,形似石榴,寓意多子。煎堆在香港的粥品店會視作油器發售,而部份香港酒樓也會視之為點心發售。在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被視為常見點心的一種。 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煎堆(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初唐詩人王梵誌有詩雲:「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另外,在農曆五月初五,在泉州泉安、惠安、南安等三邑的閩南人與臺灣鹿港、安平等地的台灣人都有喫「煎堆」的情況,中文維基百科上的天穿日記載,那也是紀念女媧補天之意。 ...
銅鑼燒(日語:どら焼き、ドラ焼き、銅鑼焼き,拉丁字:dorayaki),香港又稱豆沙包或豆沙餅,中國大陸舊譯甜餡餅,是一種和菓子,用兩片圓盤狀、類似美式鬆餅的烤餅皮包裹豆沙餡,形狀類似兩個合在一起的銅鑼。 起源於平安時代。相傳一位將軍(弁慶)受傷時接受民眾治療,離開時為了感謝恩人,拿了銅鑼做謝禮、因爲銅羅底平平可作平底鍋,就煎烤出簡單的點心回贈。因為形似銅鑼,又是以銅鑼煎烤成的,所以取名為「銅鑼燒」。 ...